工作坊主讲人 工作坊主讲人

工作坊主讲人

工作坊主讲人

images

方画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国际中文教研组负责人

方画,2008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工作至今,专门从事国际中文与文化教学工作。期间被学校公派至泰国曼谷英汉国际学校交流一年,并创建孔子课堂。现为本校国际中文教研组负责人,在国际中文课程设计、中国文化与国情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题目:让每位学生成为中文学习的主角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本工作坊致力于为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一线教师及研究者提供一条创新路径:在中国语言与文化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借助人工智能与微电影拍摄技术,让学生沉浸式地习得第二语言,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工作坊将以“新时代的马可波罗”项目为范例,与大家循序渐进地探讨跨学科项目设计思路、AI技术辅助剧本创作、微电影制作技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最后分享由意大利等各国高中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微电影成果。

工作坊流程和活动安排

  • 开场与交流(约5分钟)
  • AI辅助剧本创作(约15分钟)
  • 微电影拍摄技巧(约20分钟)
  • 微电影成果分享:《新时代的马可波罗》(约15分钟)
  • 讨论与结语(约5分钟)
images

黄圆晴

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
教师发展中心总监

黄圆晴,学术背景横跨哲学、历史与教育学三大学科领域,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其教育研究与实践深耕课程原理、国际理解教育及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比较等方向,尤其聚焦中国国家课程与国际文凭(IB)课程的体系对话与实践融合,主编有《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建议书》、《武汉经开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案例手册》(5册)等系列成果。学术活动方面,她也是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形成性评估研究小组成员以及湖北省;社会荣誉方面,获武汉经开区教育局授予“特别贡献社会人士”称号。

题目:多模态国际中文教学中研究与生活性语境的切换策略-以图书馆空间为例

摘要:

研究性语言作为学科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一套深度嵌入学科逻辑与认知范式的人工符号系统,其内涵与外延显着区别于日常经验语言——后者以生活场景的具体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与共情传递意义;前者则聚焦抽象概念的精确界定、逻辑链条的严谨推演,服务于知识的生产与验证。在当代教育实践中,若混淆二者,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生活化降维"(如用模糊表述替代严谨论证)或教育教学的"学术化异化"(如用抽象术语增加学生理解负担)。

国际文凭组织(IBO)将图书馆定义为 “图书馆涵盖了人,空间,藏书以及服务,这些资源共同协力帮助和提供学习和教学。”这意味着,图书馆还应成为全校知识共建的重要场所。本工作坊将揭示如何以图书馆空间作为核心教学场域,通过主题展区(如"认识论知识问题")与互动区(如"学术思辨角")的物理分割,构建研究性语言的具身认知环境,促进研究性语言的集体认知建构。

images

吉华

教育咨询顾问

吉华博士是一位资深教育专家,也是IB全人教育理念的坚定倡导者。她在马尼拉国际学校担任IBDP中文课程教师长达十九年,并撰写了《IBDP中文B大主题单元创作》专着。吉华博士长期关注学习科学的前沿发展,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对教学创新的启示。她致力于将实证研究支持的高效学习与教学策略融入课堂实践,着重培养学生成为善于学习、能够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终身学习者。

题目:超越AI算法:人脑学习与教学赋能之道

摘要:

受众与目标:

本工作坊面向 K-12 教育工作者,旨在探讨对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理解如何助力教学提升,并提供一套框架,用于设计能充分发挥全人教育理念及人类独特优势的学习体验。

流程: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反思性讨论开篇,通过 T 型图表对比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学习模式,核心环节为协作式 “课程重构” 活动,致力于将课程重新设计为以人文为本的学习方案。

参与形式:

通过反思、视觉辅助工具、协作及可落地的规划设计,确保内容的实用性与参与者的深度投入。

核心收获:

教育工作者将掌握一套清晰的人类智慧框架、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实用策略,并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拾对自身角色的信心。

images

金唯佳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
中文教师兼中国文化项目协调员

金唯佳老师现任教于世界联合学院(常熟),担任IBDP中文老师以及中国文化项目协调员,致力于在小区内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理解。教授科目多样,包括IBDP语言与文学、十年级母语及二语中文课程,主导研发、组织十年级戏剧节等中文活动。硕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擅长戏剧教学法、AI在中文学科中的运用以及二语中的差异化教学法,曾主持过多次相关议题工作坊。

images

李斯汉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
中文教师

李斯汉Charlie,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语言与文学专业以及香港大学IB中文专业;在多伦多大学主修游戏教学法和创意写作,平时在UWC的课堂中热衷于戏剧教学和创意写作方面的开发。前年于华研会上开设AI与科幻小说专题报告,希望在AI与文学教学的领域有更多深入研究。

images

岑嘉悦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
中文教师

岑嘉悦,目前任职于常熟世界联合学院,教授IBDP中文A 文学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FP(Foundation program)中文课程。擅长数字化教学,在教学中融入科技工具和AI。

(三人共同完成)

题目:AI与戏剧教学的融合:探索情景化教学如何深化学生对于文本主题的理解 以十年级校本课程中的“个人与社会”主题课例为研究模板

摘要:

本次教育工作坊将聚焦于十年级校本课程中的“个人与社会”主题课例为研究模板,重点分享如何将戏剧教学法与AI工具融合使用,情景化展现文本内容,使学生加深对其中主题的理解,并最终产出戏剧剧本以及表演。该教学单元中涉及寓言小说、诗歌以及多模态文本的具体课例展示,从两性关系、边缘群体、集体无意识等聚焦话题,对“个人与社会”这个主题进行探究。

现场将有短篇寓言小说的戏剧与AI融合情景化体验,给不同学段的中文老师提供因地制宜的教学引导。另附AI工具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意性写作、剧本创作与戏剧表演。

images

李明

杭州云谷学校
初中语文首席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杭州云谷学校中学语文首席,研究生学历。曾荣获全国中语会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浙江省2008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一直尝试在语文教学上进行革新,在云谷学校,尝试通过AI技术进行教学教法的变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题目:AI助力中文差异化教学

摘要:

中文教学的特殊性,使不同学生的阅读学习有很大的差异。本工作坊针对中学的一线教师及对AI技术感兴趣的老师,展开关于AI助力中文差异化教学的探讨。工作坊以案例分享为主,辅以问题探讨,共研策略等吧方式,与参与者一起共创共研,希望参与者能从本工作坊中了解AI技能如何从备课、实施到评估各阶段介入教学,并能了解一些实用的AI策略,帮助自己能很好的开展差异化教学。

images

王彦渤

亚洲思辨教育学会
总会会长
  • 亚洲思辨教育学会会长
  • 环球青少年中文辩论赛创办人
  • 亚洲思辨写作对抗赛/ 纵横杯国际学校中文辩论赛 发起人
  • 亚洲杰出青年/ 最佳辩论教练
  • 从事思辨教育20年,致力推动用中文思辨,用中文看世界。让世界听见中文的声音等理念。

题目:Ai 时代下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从辩论赛谈起

摘要:

AI时代下都说学生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但是工具便利让孩子对于找到问题的答案变得过于便利,于此又该如何训练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辩论,是一种思辨能力的体现,却一直在语文教育中没有被正确认识。有不同的意见就可以成为辩题吗?辩论的方法论又是什么?没有参与过辩论赛能不能教辩论?辩论该如何融入在语文教育之中?过多的问号等待着我们找到解答。我将基于此,做工作坊的主题,并且和与会老师谈谈思辨教育中,『论证』为什么是重要的。

images

张寅男

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中学部全球语言学科主任

张寅男是一位充满热忱的教育工作者,在国际学校领域拥有逾 15 年经验,足迹涵盖本地及海外院校。她是国际文凭组织中学项目(IB MYP)双语工作坊导师,持有伦敦大学学院颁发的国家初级领导资格证书(NPQML)。张寅男致力于课程与评估设计,倡导基于概念的教与学。她坚信,学生在中文课堂上所能学到的,远不止中文这门语言本身。

images

黄杰

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中文项目总监

黄杰担任上海美国学校中文项目总监,自 2012 年起便是国际文凭教育者网络(IBEN)的活跃成员。她曾担任工作坊导师、项目区域代表、项目负责人、学校访问团团长及顾问等职务,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韩国、日本及柬埔寨等地的学校展开合作。艾姬拥有差异化教学法方向的硕士学位,目前攻读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估专业的博士学位,致力于提升学生参与度与教育创新。她还持有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与哈佛商学院联合颁发的学校管理与领导力证书。

(二人共同完成)

题目:在国际学校中文教学中利用人工智能发展学习者自主性

摘要:

本次演讲探讨了在中学中文语言与文学(CLL)课程中整合人工智能(AI)以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式。参与者将学习以下理论和策略:

  • 将您希望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对齐(理解学习目标)。
  • 与学生共同设计评分标准(建立成功标准)。
  • 利用人工智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回馈。

加入我们,探索创新策略,利用人工智能支持和提升中文教育的学习体验。

images

黎文熔

香港大学
讲师

黎文熔是香港大学的讲师,专注于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她在教育硕士课程中教授“国际教育中的中文语言与文学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与IB教育相关的PGDE课程。她的学术专长与研究兴趣包括:变革性的文学教学法、通过图像小说和绘本进行的多模态学习,以及创新的教师培训方法。这些专业领域的研究受到她此前职业经历的启发——她曾在香港一所国际学校教授IBDP中文A(语言与文学)、中文B以及IGCSE课程。此外,黎文熔亦是一位经验丰富的IB工作坊讲师,长期为区域内中文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培训。

题目:运用绘本小说开展多模态互动文学课堂

摘要:

本工作坊专为文学教育者和课程开发人员设计,旨在探索创新的教学法。它会将展示图像小说如何作为强有力的工具,创造多模态、交互式的文学学习体验。会议内容包括对图像小说片段的分析,以探索其视觉与文学技术,并辅以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协作任务、视觉思维策略及引导式反思来激发参与者的参与感。参与者将掌握将图像小说融入IBDP课程的实用策略,以及多模态教学设计的框架。

images

刘苑

上海美国学校
教学指导

刘苑博士现任上海美国学校教学指导,同时也是Erin Kent Consulting的资深教育顾问,致力于帮助国际学校打造充满活力、文化响应性强且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体验。她在国际文凭课程(IB)、中国国家课程以及学前至12年级双语/双语沉浸式课程方面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能够将多元课程框架与创新且有影响力的教学设计有机融合。她热衷于“阅读与写作科学”(Science of Reading and Writing)、“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文化相关教学法”(Culturally Relevant Pedagogy)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学习”(GenAI-powered learning)。她将循证实践与语言多样性相结合,在中英文语境中灵活应用成熟的读写教学策略。她曾与遍及亚洲和北美的知名学校合作,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公立学区、美国私立学校,以及新加坡、香港、广州、上海、苏州、北京等地的国际学校。她在IB课程的世界语言项目和双语项目的设计与优化方面的工作,显着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践并深刻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刘苑拥有教育领导学博士学位,具备独特的全球化视野。无论是教师指导、课程设计还是教育创新,她始终致力于赋能教师、激励学生,在互联的世界中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共同成长。

题目: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中文语言文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摘要:

在《六个我们需要放弃的AI误区》中,Eric Hudson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AI应被视为课程,而不仅仅是政策的一部分。基于这一理念,本次会议将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渐进式的方法教授生成式AI,以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并深入理解为何及如何有效地使用AI,从而培养其学习的自主权。

目标对象与会议目标

本次会议面向对将生成式AI融入语言与文学课程感兴趣的教师、课程负责人及学校管理者。我们的目标是展示如何将AI嵌入现有的中文语言与文学课程,并邀请参与者共同设计这一课程,以确保其能够构建可迁移的学习技能、激发内在动机以及培养伦理意识。

流程与活动设计

我们将采用智囊团(Think Tank)的形式,分享一套与中文语言与文学课程相结合的AI教学小单元设计。参与者将分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 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并反思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 讨论在教授具体AI工具与培养元认知理解(将AI视为学习伙伴)之间的平衡;
  • 生成实施与扩展此课程模型的创意与方案。

参与互动策略

本次会议将高度互动,使用引导式问题、协作笔记及实时讨论,确保每位参与者的观点都能被倾听。讨论可以以英语、中文或双语进行,营造一个包容的环境,让所有教学及领导岗位的教育者都能积极参与。

主要收获

参与者将获得以下成果:

  • 将生成式AI嵌入主流语言课程的框架;
  • 实例说明AI如何在强化语言与文学教学的同时支持学习技能及学生动机;
  • 来自同行教育者的潜在挑战、最佳实践及实施下一步的洞见。

尽管本次会议以中文语言与文学课程为背景,但相关原则可迁移至不同的语言与学科领域。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富有成效的对话,挖掘创新思路,并为希望超越工具层面,将AI融入课程实践的教育者提供可操作的策略。

images

牛毅

香港汉基国际学校
中文教师
  • 牛毅老师是一位拥有逾十八年语言教学经验的国际汉语教育专家和教育科技创新者。他曾在北美、香港及中国大陆多所学校教授不同体系课程。牛老师为香港教育局注册教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对外汉语硕士专业,并持有香港大学学位教师教育文凭(PGDE),现任职于香港汉基国际学校,教授IBMYP和DP中文课程,同时长期担任中国体验项目负责人一职。
  • 牛老师长期活跃于教育领域并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与创新。他是业界首部MYP中文教材《MYP语言与文学》的合著者之一,并参与编写《校园安全》一书,同时为香港橙新闻及科技杂志《今日校园》撰稿。2014年起,他多次带领学生在耶鲁大学世界学者杯国际总决赛中夺得团体总冠军及个人单项冠军,获得美国参议院的接见与表彰。
  • 在教育科技领域,牛老师研发的“牛小子AR智慧汉字卡”荣获2019年亚洲国际创新发明金奖,并被全球500多所国际学校及教育机构采用。作为内地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持续探索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2020年通过香港三联书店,腾讯公益等平台将个人在线课程收入全部捐赠给武汉及浙江疫情地区。
  • 牛老师于2018年荣获香港十大优秀青年教师奖、2023年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年度优秀校友”及“中文及双语学系优秀校友”称号,并于2025年当选为香港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会成员。他常年受邀担任各类教学研讨会的主讲嘉宾,分享其在语言教育、课程设计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丰富经验,持续推动行业进步。

题目 :智构中文:AI赋能中文教育的多维进化

摘要:

在人工智能(AI)引领教育变革的前沿阵地,本时段将以互动与启发为核心,邀请各位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视角,全面探索AI如何在「器」(操作性工具)、「术」(实践性方法)、「法」(共识性理论)、「道」(根本性规律)四个维度,推动教学模式的深刻革新,满足不同学生日益多元的成长需求。为吸引并激发每一位参与者的兴趣,本人特别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环节:不仅有最新AI教育工具的现场体验,还有教学场景的案例分享、分组协作的实践演练,以及围绕教学痛点和创新应用的思想对话,确保每位观众都能在交流中获得启发与共鸣。

在本时段中,您将有机会亲手操作主流AI工具,感受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等前沿应用,学习AI赋能下的创新教学方法,探讨数据驱动下的教育新范式,并与同仁共同思考AI与中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规律。通过参与主题讨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多元互动,您不仅能收获实用的教学技能与资源,提升数字时代的教育素养,更能拓展专业视野,建立跨界交流网络。期待与各位共同探索AI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迈向更加智慧、开放和包容的未来课堂。

images

杨蓉

香港国际学校
中文教师

杨蓉是一位充满热忱的 K-12 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授近母语水平学习者及第二语言学习者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她曾担任教研组组长,目前任教于高中阶段。杨老师主导过多项课程研发工作,并积极参与专业发展培训,以精进教学实践,助力学生学习

images

臧燕华

香港国际学校
中文教师

臧燕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文教育工作者,曾在多个地区的国际学校任职。她拥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对不同环境下的语言教育有着深刻理解。她积极投身专业发展,致力于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持续成长、协作与创新。

(二人共同完成)

题目:从理念到实践:行动研究驱动的教学革新之路

摘要:

目标对象:K–12语言教育工作者

本次演讲探讨了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日常行动展现领导力,而不局限于正式的职务或职位。在K–12语言教育这一充满活力的环境中,教师常常在非正式场合中承担领导角色——无论是通过发起协作、支持同事,还是推动教学改进。

本次会议的目标是鼓励教育工作者在现有岗位中识别并拥抱自己的领导潜能。通过反思真实的经历与挑战,本演讲将重点阐述如何通过有目的的行动、专业思考以及对成长的承诺来体现领导力。

参与者将被邀请思考如何在现有岗位中,通过自己的声音、专业知识以及人际关系来积极影响团队和学习小区,成为“从当下出发”的领导者。

images

张锦菲

香港国际学校
小学高年级中文教师兼团队负责人

张锦菲在香港国际学校小学高年级部担任中文教师,该学部面向 3 至 5 年级学生。这是她在此任教的第六年。来香港之前,她在首尔和美国教过书。

题目:中文学习新体验:用设计思维和3D打印打造创意课堂

摘要:

本工作坊面向中小学中文教师,探索如何将设计思维与3D打印技术融合进中文教学,打造富有创意与参与感的课堂体验。

主讲人将分享在香港国际学校五年级初学者班(Novice Level)中的教学实践,展示学生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运用中文进行采访、表达、回馈与展示。设计思维的五个步骤——共情、定义、构思、原型制作与测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工作坊将通过实例讲解、学生作品展示及互动讨论,引导参与者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灵活应用这一方法,推动中文课堂的创新与转型。

images

张剑澜

耀华国际教育学校
总校长

自2002年以来,张剑澜先后任苏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副处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处长、党委书记,并主持局机关工作。2013年起任苏州第六中学校长。2016年后,先后担任北外附属龙游湖外国语学校创校校长、苏州工业园区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创校校长、北大新世纪世恒学校总校长。2022年11月,调任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ILEAD)院长、未来教育学院教授。2024年加入耀中耀华教育网络,担任香港耀华学校创校校长,该校是香港首所开设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的学校。

2004年起,他投身国际教育,创办了江苏省首所国际预科学校——苏州国际预科学院;协助德威教育集团落户苏州,并在苏州中学引入首个A-Level课程。他参与审批了全市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并创办了“苏州外教课堂”项目。同时,他还负责引进和审批苏州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并组织实施市级国际教育论坛。

題目:中外合作大学学生适应性的理论分析假设

摘要:

大学生的发展轨迹是一个多层次且复杂的过程,伴随着持续的成长与变化。他们需要应对自我管理方面的挑战,例如时间分配、目标设定和情绪调节。在本章中,作者以管理导向的视角切入,探讨学生在面对教育机构中不确定的管理模式时的成长路径。作者试图从学生的高中背景出发,揭示其独特特征,认识到先前的教育经历对大学阶段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为此,作者构建并阐释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专门用于评估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的学术适应性。该框架作为研究工具,用以审视不同学生群体的适应特征和发展路径,从而揭示他们在复杂教育环境中的应对方式与成长模式。随后各小节将借助这一框架,对学生多样化的适应特征与成长轨迹进行剖析与解读,从而提供对其学业历程的细致理解。

images

黄钰琳

义大国际高中
中文教师

现任义大国际高中教师,教授DP中文A语言与文学课程及台湾本地中文课程。曾教授DP中文A文学课程与华语课程,拥有多元的中文教学经验。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致力于探索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更多可能。

images

王奕忻

义大国际高中
研发视导中心教师 / 研究成员

义大国际高中中文教师,并担任义大研发视导中心研究成员,负责协助义大中文课程之设计与发展工作以及教授MYP语言习得课程。具备中等学校国文教师证书,曾任教于义大小学部,担任华语教师与班级导师,具备一语与二语教学之实务经验。毕业于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及华语教学研究所,投入双语及国际课纲教学现场,关注于课程发展与教学实践。

(二人共同完成)

题目:智慧中文课:科技世代的教与学新思维

摘要:

本工作坊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与数字科技在中文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协助教育工作者设计具备高度互动性且多元的现代化课程。透过理论与实务并重的研习模式,提供中、小学中文母语及二语教学教师、语文教育领域研究者,以及关注教育数字转型发展趋势的教育从业人员,掌握科技融入语文教学的核心策略与实施方法。

工作坊流程将以四个连贯阶段展开完整的学习历程。首先,深入剖析科技融入中文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并透过教学实例展现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际成效,建立扎实的教学概念框架。接续进行工具展示与技术应用阶段,系统性介绍适用于不同教学情境的AI辅助工具与互动科技平台,辅助参与者掌握数字教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策略。第三阶段安排实务案例解析与应用示范,深化参与者对科技融入教学的理解与认知。最后,提炼应用策略,开放现场问答,响应教师实务需求。

工作坊将透过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参与者能深度理解科技教学的核心概念与实施策略,并从案例分享中获得实务启发。参与者将获得创新思维培养、实用工具掌握、实作经验累积,以及符合本土教学环境的在地化实施方案等多元化的专业成长。透过此次专业交流平台,教师将能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效,进而推动中文教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开创语文教育的崭新格局。

关键词: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数字中文教育、课程设计

images

吕孟书

义大国际高中
中学部中文学科主席

吕孟书老师目前任教于台湾义大国际高中兼任中学部中文学科主席,同时教授DP中文课程以及IGCSE课程中文课,过去曾于香港、德国、英国等地教授大学以及中学教授华语课程以及中学IB、IGCSE中文一语及二语中文课程。

images

陈瑾仪

义大国际高中
中学部中文学科专任教师

陈瑾仪老师目前任教于台湾义大国际高中中学部中文学科专任教师,同时教授MYP中文一语课程以及IGCSE中文二语课程。

(二人共同完成)

题目:运用多模态工具提升学生在探究阶段的聚焦

摘要:

本工作坊以「运用多模态工具提升学生在探究阶段的聚焦」为核心,带领教师从理论到实务探索如何在课堂中运用不同策略与数字工具,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明确聚焦与深化思考。工作坊将分成:分类型、排序型、表态型三大类别,分享相关的教学方法。

工作坊将以IB MYP以及IGCSE 中文课程为例,展示一语和二语课程如何将这些聚焦方法融入真实课堂,协助学生归纳关键概念、辨识不同观点,透过多模态表达(图像、图表、文字与声音),更具体地展现思维过程。同时,将介绍AI工具在聚焦活动设计上的应用,协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参与者将亲身体验并设计小型活动,带回课堂可立即实践的策略,强化学生在探究阶段的专注力与学习成效。

images

林青蓉

台北欧洲学校
英国中学部中文教师

目前任教于台北欧洲学校英国中学部,主要教授 IB MYP 与 DP 课程,包括中文 A、中文 B 以及拓展论文(EE),并负责规划与实施 MYP 语言与文学及语言习得课程与评量设计。凭借十余年国际学校教学经验,讲者长期专注于课程在地化与真实性评量的实践,并持续透过行动研究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除教学工作外,讲者亦曾于多地担任 IB DP 与 MYP 工作坊讲师,与一线教师分享课程架构与真实性评量的经验;同时,也致力于将全球框架与在地课程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跨文化素养。

题目:从全球框架到在地课程——SDGs 融入IB 中文课程设计的实践

摘要:

此工作坊面向教授 IB MYP 与 DP 中文课程 的国际学校中文教师及课程设计者,期待与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将 SDGs 永续发展目标 有效融入 IB 课程框架,并转化为兼具全球视野与在地文化意义的学习单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力、批判思维与世界公民责任感。课程的在地化设计不仅是教材的调整,更是让学生能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理解全球议题、培养行动意识的重要途径。

工作坊将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参与者将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思考 SDGs、IB 全球背景(Global Contexts)与全球议题(Global Issues) 如何互相呼应,并探讨如何在单元设计中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特色与小区经验。其次,将分享具代表性的课程案例,包括 MYP 语言与文学课程 及 DP 中文课程中与 SDGs 结合的单元实践,展示教师如何透过文本选材与学习任务设计,运用多模态媒材强化学生对永续议题的理解与表达。

第三部分将进行小组活动,邀请与会者针对不同课程架构,设计结合在地文化与全球议题的学习任务,并分享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从文本出发探讨 SDGs,培养他们链接语言、文化与社会的能力。最后,整合讨论成果,归纳课程设计过程中常见的挑战与可行策略,提供教师在推动国际中文课程落地化时的实践参考与灵感。

images

王淑谊

高雄师范大学
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王淑谊博士现任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自 2020 年退休以来,她一直深度参与国际文凭组织(IB)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授权与评估工作。王博士热衷于建构主义的教学与学习方法,曾在多场学术会议及教师工作坊中发表演讲,主题涵盖语言教育、双语/多语学习以及 IB 教学法。她还曾担任多所国际学校中文项目的顾问。

在国际教育领域拥有逾 23 年经验的王博士,曾担任多项高级领导职务,包括亚洲思贝礼国际学校(Shrewsbury International School Asia)首席学术官,以及上海美国学校中文部主任。她亦曾在北京顺义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eijing)和北京京西学校(Western Academy of Beijing)任教。在 IB 学校任职期间,她曾担任副首席考官、工作坊导师、课程顾问以及网络课程评审员等多项关键职务。此外,王博士还曾担任 WASC(美国西部院校协会)学校访校委员。

在进入国际学校工作之前,王博士曾任教于大学,担任韩国外国语大学与梨花女子大学的全职讲师,并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兼职讲师。

题目:AI时代下的探究式中文教育:创新教学的契机

摘要:

本工作坊以“AI时代下的探究式中文教育:创新教学的契机”为主题,致力于探究式教学的华语文教育工作者及课程设计者。在这高度互动的60分钟工作坊中,参与者将认识教师在 AI 时代的新角色与教学策略,以及可应用于课堂的活动范例与教学灵感。

在人工智能广泛进入教育现场的当下,教师亟需思考如何善用 AI 工具,在发展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与语言沟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动性(student agency)。本工作坊将让参与者深入理解 AI 在中文教育中的潜在角色与限制的同时,结合 IB 的 ATL(学与教方法)五大学习技能与六大教学原则,以及 IB 语言习得评量标准,示范如何将 AI 与探究式学习结合,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跨文化理解与自主学习能力。

透过实作范例、可直接应用于课堂的活动以及反思讨论,参与者将学习如何设计能培养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以及自主学习技能的学习体验。课程结束时,参与者将具备实用工具与教学灵感,能在 AI 时代重新构想中文教育,确保科技成为促进深入探究的催化剂,而非取代真实学习的手段。

images

许碧倚

台湾义大国际高中
小学部专任教师兼中文学科主席

现任义大国际高中小学部专任教师兼中文学科主席,拥有十年IB PYP教学经验,擅长整合IB课程与台湾教育部课纲,并致力于中文阅读教学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教学研究所硕士生。

images

叶智雯

台湾义大国际高中
小学部主任

现任义大国际高中小学部主任,并担任IB PYP培训官。拥有十四年IB课程教学经验,曾任中文课程一语、二语学科主席。致力于中文课程设计、PYP与MYP课程衔接及教师专业发展。高雄师范大学课程教学所硕士,现为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博士生。

(二人共同完成)

题目:多模态阅读与AI协助备课:IB PYP中文概念导向教学实践工作

摘要:

本工作坊专为IB PYP中文教师及对概念导向中文教学有兴趣的教育工作者而设计,聚焦于多模态阅读与语意探究在概念导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工作坊将以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成果分享和教学辅助工具介绍为主轴,让参与者获得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内容包括逆向设计理念在IB PYP中文课程中的运用、概念导向教学的核心实施策略,以及多模态阅读教学框架的建构方法。透过真实课堂案例分享,展示诗歌文本与跨媒体整合教学的具体成果,包括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与创造性表达的提升。同时介绍AI协助备课的实用策略与工具应用,展示数字平台、多媒体资源与学习材料的有效整合技巧,帮助教师建构多感官、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为国际中文教学提供创新的智能化教学模式与实践经验。

images

谢忠安

泰国中华国际学校
中文部主任

谢忠安具三十年以上语文教育与行政管理经验,专精于国际学校 K–12 中文课程设计与推广。自 2003 年加入泰国中华国际学校以来,致力建构完整的中文课程体系,推动中文成为校内必修科目,发展多层次中文学习管道。多年来不仅培养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更为国际华语文教育奠定重要里程碑。

images

陈品

高雄师范大学/彰化县和美小学
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陈品,现任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亦为彰化县和美小学教师。曾任泰国曼谷国际学校(TCIS)中文部主任及华语教师,长期深耕国际与在地华语文教育,致力于儿童华语课程设计与教材教法。

(二人共同完成)

题目:AI共备思维与策略:多文本阅读与多模态华语教学的创新实践

摘要:

本工作坊聚焦于AI共备思维与策略在华语教学中的实践,旨在探讨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多文本阅读与多模态教学的创新途径,在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协助华语教育一线教师有效提升课堂效能。工作坊将首先引介「AI共备」的核心理念,并展示其在文本选取、任务设计与可视化辅助图表生成上的应用;随后,参与者将运用AI平台设计多文本材料并规划多模态课堂活动,亲身体验AI如何支持差异化学习。最后,透过成果分享与回馈,共同归纳可因应国际教育情境的具体策略。工作坊强调小组合作、情境讨论与数字互动,营造积极的共学氛围。与会者将获得可直接应用于课堂的教学设计范例与AI操作指南,并能将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跨文化素养与学习动机。